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9篇
  免费   468篇
  国内免费   624篇
测绘学   289篇
大气科学   316篇
地球物理   223篇
地质学   1284篇
海洋学   20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42篇
自然地理   31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条斑紫菜低覆盖度基因组草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进行Solexa高通量测序,获得低覆盖度全基因组草图。该基因组草图大小约220Mbp,GC质量分数53.08%;包含26629个预测基因,其中16409个基因具有内含子,平均每个基因含2.22个内含子;基因结构分析表明具有内含子的基因平均长度为2214bp,内含子平均大...  相似文献   
42.
通过建立海洋测绘数据库,在网络中以简单多样化的操作界面,发布区域海洋测绘信息数据,通过系统用户权限分配,实现区域海洋测绘信息的在线浏览、查询等,建成集海洋测绘数字信息管理、上传与下载、网上服务为一体的海洋测绘信息保障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43.
一株低温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环境中驯化分离筛选到1株低温有机物和氨氮降解菌株DB11。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马氏副球菌(Paracoccus marcusii)。经驯化,该菌株以刺参饵料为唯一营养源,低温(15℃)、低接种量(<5×10-3)条件下能同时高效降解饵料中的有机物和氨态氮,5 d时间内对富集培养基中COD和NH4+-N的降解率分别达50%和98%。进一步研究其降解特性表明,菌株生长适温15~30℃,生长适宜pH值为7~10,降解刺参饵料中COD和NH4+-N的最适温度条件为15~20℃、最适pH条件为8.0~8.5;在最适降解条件下、接种量为5×10-3时,对10~20 g/L高质量浓度的刺参饵料液中COD降解效果显著,3 d时间去除率达56.9%~65.7%,对1~20 g/L质量浓度的刺参饵料液中NH4+-N 3 d时间的去除率达91.7%~99.9%。  相似文献   
44.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拥有巨大潜力的新能源,在旅游业、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巨大优势。系统地介绍了沂水县地热资源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勘查及利用情况作出了详细的说明,针对地热资源丰富而勘查程度相对低,利用情况单一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5.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玉树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04-14发生在青海省玉树的Ms7.1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基于GIS技术和信息量模型方法,以坡度、坡向、高程、坡形、地貌类型、断层距和地层岩性为评价因子,通过空间分析计算各因子的信息量,分析地质灾害在各因子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各评价因子图层进行空间建模,将获取的信息量图划分为高度、中度、轻度三级危险区,通过遥感解译研究区实际滑坡分布,与危险性分布图叠加表明:本次研究得出的危险等级与实际的滑坡发生情况相吻合,为灾区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6.
钦-杭结合带在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以前的板块构造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的巨型构造结合带,在演化成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之前,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事件。扬子和华夏板块于新元古代通过四堡造山运动(1 000~880 Ma)沿江山—绍兴断裂,经赣东北、湘中至钦州湾地区发生碰撞-拼合事件,拼合界线大致位于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内,形成"两陆夹一盆"的主要格局。后碰撞过程经历了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大陆拉张裂解两个过程,在结合带形成广阔的拉张盆地,加里东期(460~410 Ma)以及印支期(250~200 Ma)发生的碰撞-拼合事件导致扬子和华夏地块多次再造,引发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并形成了华南统一的沉积环境。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125~140 Ma)使华南地区主要构造背景由碰撞挤压调整为岩石圈减薄,成为华南最重要的岩浆活动和成矿期。根据内部结构的不均一性和演化历史差异,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可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3段。其中,中段与传统南岭大体一致;北段为南岭以北地区,即绍兴—江山—萍乡一带;南段为南岭以南地区,大致与云开隆起—十万大山盆地相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在云开地块西缘的一系列变质基性岩、超基性岩和变质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洋中脊(MORB)或者岛弧(ITA)特征的构造环境,最近在岑溪一带发现形成于加里东期(441 Ma)的变质火山岩同样具有MORB型地球化学特征。在十万大山两侧发现早中生代的酸性火山岩和流纹岩具有典型岛弧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可见结合带南段曾经存在古老洋壳,先后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期和印支期的碰撞造山事件,与北段演化历史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7.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东波蛇绿岩的构造背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东波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由地幔橄榄岩、辉石岩和辉长岩等组成。地幔橄榄岩主要为方辉橄榄岩、纯橄岩和少量二辉橄榄岩。岩体的边界出露玄武岩和硅质岩等。地幔橄榄岩中有少量辉石岩和辉长岩的脉岩,宽约1 m,走向北西,与岩体的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各岩相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东波蛇绿岩的岩相存在较大的差异,玄武岩具有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而地幔橄榄岩中辉石岩、辉长岩脉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相似,形成于洋中脊环境,并受后期俯冲流体作用的改造。东波岩体中二辉橄榄岩具有与深海地幔橄榄岩较一致的轻稀土亏损特征,而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岩体形成于MOR环境,后受到SSZ环境的改造。东波蛇绿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洋中脊叠加洋岛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48.
Eclogites from the North Qilian suture zone are high‐pressure low‐temperature metamorphic rocks of ocean crust protolith, and occur in both massive and foliated varieties as individual blocks of tens to hundreds of metres in size. The massive type is weakly deformed and shows granoblastic texture characterized by a coarse‐grained peak mineral assemblage of Grt1 + Omp1 + Ph + Rt ± Lws (or retrograde Cz). In contrast, the foliated type is strongly deformed and shows a fine‐grained retrograde mineral assemblage of Grt2 + Omp2 + Cz + Gln + Ph. Both total FeO and aegirine contents in omphacite, as well as XFe[=Fe3+/(Fe3+ + AlVI)] in clinozoisite/epidote, increase significantly from massive to foliated eclogites. Lattice preferred orientation (LPO) of omphacite, determined by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analysis, is characterized by weak and strong SL‐type fabrics for massive and foliated eclogites, respectively. Clinozoisite/epidote also developed SL‐type fabric, but different from the LPOs of omphacite in <010> and <001> axes, owing to their opposite crystallographic long and short axis definitions. The transition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 from dislocation creep to diffusive mass transfer (DMT) creep in omphacite and the concomitant retrograde metamorphism both are efficiently facilitated when the original coarse‐grained Omp1 + Grt1 + Lws assemblage is dynamically recrystallized and retrogressed into the fine‐grained Fe3+‐rich assemblage of Omp2 + Grt2 + Cz + Gln. The DMT process with concomitant anisotropic growth assisted by fluids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deformation mechanism for most minerals in the foliated eclogite. P–T estimates yielded 2.3–2.6 GPa and 485?510 °C for the massive eclogite and 1.8–2.2 GPa and 450?480 °C for the foliated eclogite.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otal Fe and Fe3+ contents in omphacite and clinozoisite/epidote from massive to foliated eclogite suggests changes in mineral composition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oxygen fugacity during ductile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exhumation. The LPO transition of omphacite, clinozoisite and rutile from weak SL‐type in massive eclogites to strong SL‐type in foliated eclogites is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the increment of shear strain during exhumation along the ‘subduction channel’.  相似文献   
49.
循环冻融条件下安山岩和花岗岩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青藏铁路块石护坡路基处于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对用于青藏铁路护坡的两种主要岩石(花岗岩和安山岩)进行循环冻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岩石在经历了数次冻融循环后都出现了微细裂纹;声波监测表明,超声波速同冻融循环周期呈指数下降关系,显示了冻融循环对岩石风化的影响以及循环后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变化的趋势.结果说明,花岗岩的冻融...  相似文献   
50.
通过对长江源北麓河流域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及湖塘影响周边条件下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热融湖塘的形成对高寒草甸土壤环境产生了明显影响,热融湖塘形成对土壤质地、含水量、容重以及土壤养分等产生强烈改变,尤其表层土壤;土壤机质(SOM)、全氮(N)等化学物质和其他养分成分在不同退化的土壤中都有所改变.有机质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